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MBA“活案例”课程顺利举行——《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移动课堂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2022年5月26日至5月29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MBA《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活案例”课程在索菲亚集团和珠江钢琴集团顺利举行。
管理学院副院长刘静艳教授、EMBA学术主任谢康教授,刘娥平教授、肖静华教授、陈宏辉教授和尹珏林教授带队参访企业并为同学们授课,与47期、48期甲班和48期乙班的同学进行深入交流。EMBA教育中心王远怀主任、吴映玉副主任及班主任段琴雯老师、徐扬雅老师参与本次课程。

5月26日上午,刘静艳教授和谢康教授作了本次移动课堂的导学。刘静艳教授介绍到,本次“活案例”课堂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打破班级和年级边界、师生与校企近距离接触的沉浸式课堂。她对促成此次课堂活动并给予大力支持的两家企业——索菲亚集团总裁王兵、珠江钢琴集团董事长李建宁(EMBA黄埔28期10春季班校友)和相关高级管理团队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谢康教授介绍了EMBA课堂“活案例”教学的开办初衷,鼓励同学们利用这次机会,与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

谢康教授进行介绍
索菲亚集团总裁王兵以《索菲亚家居战略规划》为主题,对索菲亚集团发展历程以及整体战略进行详细介绍,他理解企业战略的本质是顺势而为,企业适合战略的制定首先需要对国家、市场、消费者等各方面趋势的把握。随后,他从“看市场、看竞品、看自身”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索菲亚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以及经历的数字化转型历程。他强调,虽然当前企业正面临着市场变化、竞争激烈、新冠肺炎疫情等众多挑战,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机遇,我们需要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索菲亚集团总裁王兵分享公司发展历程与整体战略
5月26日下午与27日,刘娥平教授、陈宏辉教授、肖静华教授、尹珏林教授分别在47期、48期甲班、48期乙班三个班级开展EMBA课程,分别就财务报表分析、商业伦理决策、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创造的主题展开学习与讨论。
刘娥平教授主要依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表等公开年报数据分析索菲亚集团发展和企业经营情况,并对比欧派、尚品宅配等同行业企业,以及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分析索菲亚集团现状以及核心竞争优势,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其中,同学们就子公司报表与母子公司合并报表当中的核算细节以及数据所反映出的内在含义与老师进行了积极探讨。刘娥平教授通过列举不同的实例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清晰的解答,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企业财务报表中各数据的含义。她强调,通过企业财务报表能够分析出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各方面经营状况,在细节处显示出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的各类问题,但具体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最终还是需要回到企业内部结构以及生产经营实践当中。

刘娥平教授进行授课
陈宏辉教授以比纳公司作为核心案例与同学们进行互动讨论,将这一经典的哈佛案例以“悬疑剧”的形式进行了生动的讲解,不仅将案例中的各个细节透彻地条分缕析,也引起了同学们积极的思考和发言。同学们结合自身企业的实践与比纳案例的特殊性,从供应链、人事、营销、危机公关等角度为案例中的比纳公司提供了实质性建议,也通过比纳、安然等鲜明典型的反例对于企业商业伦理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陈宏辉教授进行授课

由肖静华教授设计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课程分别从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核心根基、价值目标和价值实现来解释“为什么要转、为什么能转、如何来转”三个重要问题。肖静华教授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出发,强调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她通过解剖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关系和总结转型所需的资源与技术条件,来共同探讨数字化转型的谋势之基,从借势发力来解读价值目标,从顺势而为来阐述价值实现。她还结合本次移动课堂合作的索菲亚集团,以企业真实的管理实践来进一步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与同学们共同思考到底什么是数字化转型及数字化转型的价值。

肖静华教授进行授课
尹珏林教授从企业与社会的依存性角度出发,结合同学们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的疑惑与难点,为同学们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多种理论框架,说明了企业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相互影响关系。接着通过广药集团十余年来进行药品回收的纵向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企业将社会责任贯彻到底的条件、动机、面临的困难等等。同学们在讨论中表示,在课堂中深刻领悟到将企业的业务与社会责任结合的重要性,并将在未来的实践中努力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尹珏林教授进行授课
5月28日上午,在索菲亚IDC负责人庞菲、制造中心总经理江浩、宁基智能总经理马冬萍、总裁助理李佩琪几位索菲亚管理人员的陪同下,各位老师与同学共同参观索菲亚无人工厂以及索菲亚产品展厅,对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进行了溯源式调研。

5月28日下午,老师与同学们前往珠江钢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进行参访。李建宁董事长和李富龙总经理分享了珠江钢琴集团的发展情况和营销举措。李董事长强调,珠江钢琴集团与中山大学的缘分细水流长,尤其在近十年来始终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他还指出,珠江钢琴集团是工业企业,同时也是文化企业,钢琴制造需要找到艺术品、工艺品与工业产品的平衡,公司也致力于音乐文化在公司内外的普及。





5月29日上午,同学们再次回到课堂,肖静华教授、陈宏辉教授、尹珏林教授分别就数字化转型专题、商业伦理专题与社会责任专题开展“活案例”分析,并组织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
陈宏辉教授的讨论主题是“索菲亚、珠江钢琴的社会责任履行现状与未来发展建议”。同学们先分组进行了讨论,现场气氛活跃,充满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在分享过程中,有同学认为数字化导致员工数量的减少,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利;有同学则认为数字化在取代一部分岗位的同时也会创造一部分岗位。陈宏辉教授让两组同学进行了一次小辩论。另外一些同学则发现两家企业的共性——使用木材作为原材料,从环保和产品回收的角度为两家企业提出建议。在分组汇报后,陈宏辉教授从社会系统学派、利益相关者理论、波特的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等角度进行了总结。企业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因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与社会的期望同频共振。陈宏辉教授强调,不能把企业社会责任简单归纳成“慈善捐款”,而是要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发展战略相结合,嵌入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在肖静华教授指导的班级,同学们就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首先,六个小组围绕“数字化转型需要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资源投入,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能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吗?为什么?”展开辩论,现场气氛激烈。通过辩论的方式,大家分别都意识到了数字化转型中的难点、痛点和现实情况是什么。接下来,大家分享了各自企业发展的经验,讨论企业如何盘活数据资产,分析了大健康、家电、食品等行业如何利用数据来更好地服务于顾客、开发新的产品、优化企业内部的经营效率。肖静华教授分享了以往在企业调研中部分企业具体的做法,她希望同学们能够抓住技术机会窗口、借势发力、顺势而为。

尹珏林教授通过多个具体的案例详细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内涵,随后就“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成为索菲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吗?”这一问题开展分组课堂辩论,五组同学经过小组内部讨论后发表观点。经热烈的分享后,尹珏林教授对于各小组同学讨论进行总结,她阐明了竞争优势的具体内涵,将其总结为“学不到、买不来、偷不走、拆不开、离不了”的资源或能力可以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指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需要通过深入思考社会责任与企业自身价值链活动的关联选择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并有可能将之进一步发展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提问
在四天课程中,理论讲解与企业实践相互交织、紧密结合,通过对索菲亚集团和珠江钢琴集团的战略变革、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等主题进行教学与深入研讨,及对两个“活案例”企业近距离考察与体验、多维度思考和分析,同学们既对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有了切身的体验,也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此次课程,是一次EMBA“活案例”课程移动课堂的成功探索和实践,这次的探索充分体现了通过多方协同和资源整合实现价值共创!同学们都表示收获满满,也对下次课程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