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位商学院院长齐聚中山大学讨论了什么?
9月6日, “首届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前沿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召开。来自国内30余所顶尖高校的管理学院、商学院院长及管理世界杂志社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构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议题。此次活动由管理世界杂志社提供学术支持。

中山大学谢湜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如何突破西方理论框架,构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绝非简单的理论叠加,而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学科自身看,它是打破路径依赖、实现理论原创的内在需求;从国家战略看,它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沃土”,从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治理的高效推进中提炼具有普遍性、原创性的理论成果;需要我们打通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再到政策转化的闭环,让管理学成果真正成为企业破局、产业升级、国家治理“智力引擎”。

在主旨报告环节,管理世界杂志社梁仰椿社长从要求、本质、模式和意义几方面,阐释了他对如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认识,以及《管理世界》在推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中的实践与探索。他表示,《管理世界》一直重视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一体化推进,助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和高质量知识服务平台。近年来,《管理世界》通过发挥期刊的平台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持续强化期刊制度建设,加快推动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引导学界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永贵教授以“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实践、理论创新与方法融合”为题,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方法论等几方面系统且深入的报告了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方向和路径。努力形成“本土化-体系化-国际化”三位一体的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自主管理理论支撑,拓展管理学中应用场景以及探究中国特色的全球语境。

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一定需要科研范式的变革,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变革越发迫切和重要。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杰出研究员汪寿阳院士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为题做报告。他重点阐释了AI时代理论的三重困境、四大基石、研究方法和人文回归问题。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张俊生教授主持上午的主旨演讲环节。他提出,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的指示,“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并运用和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为商学院如何做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聚力理论创新:
立足本土实践 破解发展难题
理论创新是构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支撑。在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层面,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安同良强调要克服现有管理学研究中的固化、碎片等局限性,用新理论范式、新理论逻辑来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阐释了复杂经济学视域及方法论指导下新经济发展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治明确指出,自主知识体系和理论创新绝非简单用中国数据验证西方理论,而是要形成一套兼具文化制度独特性、底层假设独特性、方法范式独特性与逻辑关系严谨性的理论系统。针对当前管理学研究 “小理论多、大框架少”的现状,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贾明建议,中国学者可聚焦现有理论的修正与完善,着力破解“理论丛林”现象,提升理论解释力与科学性;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高维和也对此观点表示认同,呼吁加强对理论体系化建设的关注。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许治提出,理论创新必须扎根中国实践,既要精准解释中国特色问题,又要实现经验的可复制、可传播。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谢恩聚焦中国企业快速发展与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提出要立足党的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避免西方理论简单移植,推动实践问题向理论成果转化。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叶鑫建议从国企央企实践中提炼理论,针对关键领域形成标杆理论雏形,以“滚雪球”模式推动研究深化;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冯耕中回顾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梳理工商管理学科演化历程,提出将大型工程领域的系统方法应用于社会经济系统,以系统工程作为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根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张诚提议,各学院应系统梳理过去40年本土原创成果,总结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典型案例,明晰理论根基、洞察未来方向。
聚焦学科定位:
锚定交叉融合与时代使命
研讨中,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数智经济时代背景下,管理学需进一步明晰学科属性、强化交叉融合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叶强深入剖析数智时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新态势,系统阐释了管理教育在新时代的价值定位与功能延伸。华东师范大学亚欧商学院院长何佳讯提出,管理学应回归“应用性和交叉性”的学科本质,加快与数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打造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平台型交叉学科”,充分发挥其在新生产要素协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的“软实力”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高维和结合财经类院校实践,指出学科交叉需以博士点建设为基础,统计与工商管理双学位是重要探索路径,同时需妥善处理 “小理论贡献与大理论框架构建”“大企业研究与中小企业关照”“成功经验总结与失败案例剖析”等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朱庆华表示,中国在管理学跨学科研究领域具备独特优势,安泰通过“管理+X”模式创新、ESG研究院建设,聚焦实践问题解决,彰显中文核心期刊的地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商学院院长马涛、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王宗润等专家也从不同维度,强调了学科交叉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关键作用与实施路径。
深化实践融合: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针对学界普遍关注的“科学性与有用性(实践相关性)失衡脱钩”问题,专家学者提出多元解决方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胡聪慧介绍,北师大通过与智联招聘、美团等数字企业共建研究院,深度参与上交所咨询工作,实现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精准对接;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康周分享,兰大推动教师开展企业调研,从实践中发掘并解答原创性科学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朱庆华提到与宁德时代的合作项目,探索管理咨询与学术研究的融合模式。
在成果传播与转化方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沈俏蔚建议,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陪伴中国企业家出海等方式,推动中国原创理论与中国故事走向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易靖韬强调,需加强期刊与教材联动,通过专刊策划将本土原创学术成果转化为“底座性知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邢小强指出,要发挥实践导向期刊的桥梁作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对话融合;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白长虹分析案例研究作为知识创造新范式的价值,建议学术期刊进一步强化“企业家+学者”联结功能,打造政学研企协同平台。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唐贵瑶表示,管理学研究与商学院教育需紧扣国家战略,在服务社会过程中推动教学、科研、智库成果转化,打造特色微专业。
优化保障体系:
革新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改革是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保障。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聂军谈到,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需在学院与学校层面进一步完善支持机制与考评体系;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贾宁建议,管理学科应加强自我定位与价值传播,明确学科使命愿景,主动推动与工科等学科的融合发展。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蔡宁指出,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计需融入更多中国故事,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领域机遇,更新教材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在评价体系改革方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谢小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书记高峰等学者共同指出,当前高校教师考核体系中对英文顶刊(尤其是 UTD 期刊)的强调,可能导致研究领域“内卷”现象加剧。他们建议,通过多所商学院、管理学院的集体行动,优化现有评价考核机制,提升中文核心期刊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建立兼顾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多元评价标准。
完善平台建设:
强化期刊引领 搭建交流载体
管理世界杂志社社长梁仰椿表示,将充分吸纳与会专家建议,与学界一道,立足中国实践,共同推动中国管理学理论和实践创新,探索产学研协同赋能路径,回应时代重大命题。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治建议,高校管理学院与核心期刊应加强合作,联合举办研讨会、工作坊,分享理论构建方法论与实践经验,国产期刊可适当扩大发文量,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优质交流载体与思想阵地。此外,学者们还关注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为 “AI+商学”“智能商业”是重要发展方向,中国丰富的 AI 应用场景为研究提供了充足素材,但需警惕大语言模型的数据幻觉问题,确保算法与模型服务于管理实践需求。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邓富民强调,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需保持国际视野,避免闭门造车,推动中国管理理论与世界深度对话。

此次研讨会凝聚学界共识:构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引领,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平衡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通过深化学科交叉融合、革新评价考核体系、强化平台载体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系统,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