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人抢位,26位企业家“带资进组”!:从《企业家学堂》到企业家精神
“这样的导师阵容,
100%企业家,
80%创始人,
真要算课酬,
该怎么计价?”
一位学院领导
在聘任仪式后说道,
“既然算不清,
干脆不谈课酬,
只谈使命与情怀
导师们还得‘带资进组’……”
“提交简历的时候,
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但是我改了整整七版。”
一位同学说,
“这并不比投递实习简单,
还是得用心准备。”
“在组队过程中,
我们特别注重成员的能力互补。”
一位团队成员回忆,
“既有擅长数据分析的,
也有精通策划推广的,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能力矩阵。”
2025年10月16日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本科项目产业导师聘任仪式
在广州校区东校园举行
备受期待的
《企业家学堂》项目课程
正式启动

一门课程
何以吸引300人抢报?
《企业家学堂》并非一门传统课程
它不设固定教材,不照本宣科
其核心是 “项目式学习(PBL)”
让学生以5人团队的形式
在一位企业家的直接带领下
完成为期16周的真实商业项目
课程设计体现了
“高起点、高配置”的特点
学院邀请了26位企业家导师
他们均是企业的创始人、
董事长或总经理
确保了指导的“高配”与实战性
课程开放报名仅一天
便吸引了
广州与深圳两校区
超过60个团队、
300余名同学踊跃申请
最终26支跨专业、
跨年级的团队脱颖而出
将在一学期内把课堂所学
直接应用于真实的产业前沿
在这门课上
学生不仅要“抢”到位置
还要在真实商业世界中
“闯”出一席之地
导师“带资进组”
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
支持学生创新
与传统的课程不同
《企业家学堂》引入了一个创新机制
导师“带资进组”
每位企业家导师为其指导的项目
提供专项经费
让学生们在真实的资金支持下
开展商业实践
这彻底改变了“纸上谈兵”
的案例教学模式
学生在拥有
真实预算的环境中做决策
体验从成本控制
到投资回报的完整商业闭环
获取宝贵的实战经验
课程还设立了
创新的经费管理机制
项目结余资金
将自动转入“项目孵化基金”
持续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
人才培养的“秘密”
藏在“1+3+3”的项目化里
在管理学院
“有辨识度的培养”不是口号
而是体系
即 “1+3+3”人才培养模式:
以社会责任感为根基
以基础化、交叉化、AI化
支撑科学化思维
以探索化、国际化、项目化
支撑企业家精神
培养出富有社会责任感
兼具科学化思维、与企业家精神
的复合型拔尖人才

《企业家学堂》
正是“项目化”教学的首个落子
通过真实项目、真实经费
真实导师,让学生走出舒适区
在不确定中学会决策
在实战中进行人才培养
携手共绘
产教融合新蓝图
在聘任仪式上
管理学院院长李广众教授
对各位导师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
他指出,产业导师是
连接学术殿堂与产业前沿的桥梁
他回顾了学院
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深厚积淀
表示本项目是学院深化教育改革、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举措

副院长秦昕教授详细介绍了课程规划
课程已正式纳入教务系统
授予3个创新实践学分
并配备了强大的校内教师组
与企业家导师协同指导
确保项目质量与学习安全

在庄重的聘任仪式环节
李广众分批
为产业导师颁发了聘书
聘书承载着学院的信任与重托
也象征着校企协同育人
开启了新的篇章
产业导师代表
管理学院2012级校友林晓掀
分享了他的创业感悟
鼓励学弟学妹勇于实践探索
并呼吁导师们“为爱发电”
共同打造育人样板

为创新实践护航
学院构建了
“企业-学校-学生”三方
协同的安全管理机制
从人身财产安全到信息保密、
沟通礼仪等多个维度明确了安全守则
致力于共同构建
安全、规范、高效的实践环境
//
企业家导师全程带队
真实商业项目驱动
全程经费与安全保障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企业家学堂》的推出
不仅是
产教融合的再次升级
更是对
“如何培养企业家精神”
这一时代命题的扎实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