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思观点|夜猫子更能应对通勤压力吗?通勤中的生理节律类型作用研究

夜猫子更能应对通勤压力吗?通勤中的生理节律类型作用研究


 

我们常常认为,通勤占用了宝贵的睡眠和家庭时间,让人疲惫又焦虑。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倪丹助理教授团队提出一个大胆问题:难道所有人对通勤的反应都一样吗?他们发现,生物节律类型(比如你是早起还是晚睡型)可能才是关键!这一视角打破了“通勤时间越长越痛苦”的简单结论。


 

近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倪丹助理教授与合作者近期在FT50期刊Human Relations发表题为“Are Night Owls More Robust to Commuting? The Role of Chronotypes in Commuting”的研究论文,从生物节律匹配的角度提出并验证了,长通勤时间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不利的。


 

1

 

通勤只会让人累?时间稀缺理论真的全面吗?

通勤时间指的是个体在工作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之间转移所花费的时间。尽管信息时代已经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但通勤依然是大多数劳动者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无论是在美国(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9)还是中国主要城市(《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2022),通勤时间都有延长的趋势。


 

根据时间稀缺视角(time-scarcity perspective),通勤占用了本可用于睡眠、休息或家庭的时间,从而使人感到疲惫和压力。已有研究普遍认为,通勤时间的延长与个体健康、幸福感、自我调节、家庭责任履行与工作绩效的受损密切相关。总之,之前达成的结论便是通勤时间通常都会导致员工疲劳。此外,通勤也被视为一种“跨界”现象,影响个体在工作与家庭领域中的精力和情绪状态。然而,存在一个重要问题:所有员工对较长的通勤时间都有负面反应吗?


 

倪丹助理教授与合作者认为这种消极效应的普遍假设可能过于简化,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他们提出,生理节律类型(chronotype)——即个体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精力与疲劳表现——可能调节通勤时间的影响。具体而言,早型人(“百灵鸟”)偏好早睡早起,而晚型人(“夜猫子”)则倾向于晚睡晚起。由于通勤行为本身具有时间性,通勤所带来的心理与行为后果可能会因个体的生理节律差异而有所不同。


 

2
 

夜猫子VS百灵鸟:谁才是通勤中的“抗压王”?

倪丹助理教授与合作者提出,在个体内层面上,早晨的通勤时间通过增加员工在工作场所中的疲劳感,导致员工在工作角色中的表现较差。类似的,晚上的通勤时间通过增加员工在家庭领域中的疲劳感,导致员工在家庭角色中的表现较差。然而,个体的生理节律类型调节了通勤时间对工作与家庭中疲劳感、角色表现的影响。具体而言,在偏好夜间活动的个体中(即“夜猫子”),通勤时间对疲劳感和角色绩效的负面影响相对减弱;而对于那些“百灵鸟”而言,上述负面影响更强。需指出,该发现与以往研究形成明显对比——后者普遍认为偏好早晨活动的个体在工作场所中具有优势。此外,作者团队还提出:工作疲劳会溢出影响到家庭疲劳,工作角色绩效也会进一步影响家庭角色绩效。他们的两项经验抽样法调查在整体上支持了上述假设。
 

3


 

你的通勤,正在悄悄改变你的家庭生活吗?

该研究揭示了“百灵鸟”(与“夜猫子”相比)员工的每日通勤时间如何增加其疲劳感,并削弱其角色表现。通过考虑生物节律的调节作用,该研究挑战了通勤时间总是对所有人有害的假设。该研究强调了整合生物节律来解释员工对每日通勤时间反应的价值。这种基于时间的生物节律匹配视角补充了时间稀缺视角,为通勤时间对员工疲劳感和角色表现的影响提供了更全面和准确的解释。


 

其次,该研究通过考察通勤到工作场所和通勤到家庭领域的溢出效应,推动了通勤文献的发展。现有研究几乎聚焦于前者,而对通勤到家庭的溢出效应关注较少。然而,更广泛的溢出理论强调了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同时探讨了工作、通勤和家庭经验的相互作用,从而丰富了关于通勤溢出现象的文献,并回应了Calderwood和Mitropoulos(2021)提出的在工作与家庭交界处探索通勤作用的呼吁。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区分了早晨和晚间通勤时间,并通过将其与工作和家庭角色表现联系起来,阐明了它们对员工的不同影响。此项研究为预测通勤时间对员工工作与家庭角色的影响提供了更清晰和精确的解释。


 

最后,该研究通过探讨通勤时长对每日疲劳和角色表现的影响,丰富了生物节律文献。将生物节律引入通勤领域,解释了个体如何根据其独特的睡眠-觉醒模式体验并适应通勤时间,并有助于准确预测生物节律对个体的影响。同时,该研究通过在通勤领域应用昼夜节律理论,扩展了我们对生物节律的理解,并探索了生物节律在这一新领域中的作用。


 

4


 

论文信息

Wu, W.#, Ni, D.#*, Barnes, C. M., Wu, S., Peng, X., Cheng, X., & Yu, Z. (2025). Are night owls more robust to commuting? The role of chronotypes in commuting. Human Relations. https://doi.org/10.1177/00187267251324848

(#共一,*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