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专题:毛蕴诗教授谈两会热点议题
2014年,毛蕴诗教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观点:供给方面要不断开展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创造巨大的市场,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能动性,通过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创造市场、引导市场,通过供给方面的创新来扩大内需。在2016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毛蕴诗教授再次提案:创新有效供给,盘活呆滞供给,淘汰无效供给。
长期以来推动经济增长较多侧重于需求方面,即通过刺激消费、投资和出口来扩大总需求,忽视了供给侧对需求实现的促进和制约。
从供给侧来看,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满足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国内低端领域产能过剩,高端领域却产能不足。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仍然依赖于进口。如今的中国可以制造出高铁、飞机,却生产不出圆珠笔的“圆珠”。二是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配套机制,呆滞供给无法与需求有效对接。例如,存在体制上、行政区划上和技术上的市场分割(即并没有形成社会主义的统一大市场),供给与需求对接上存在制度约束、环境配套设施约束,缺乏有效的流通渠道,有的商品滞销现象严重等。三是产能过剩、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严重,无效供给有待出清。据BP公司统计,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有66%是煤炭,2014年我国每万美元 GDP能耗为4.1吨标准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OECD国家的2.62倍。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结合思考和调研,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
1、供给侧改革强调创新驱动,强调并激发企业、企业家的能动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简单去过剩产能、消化库存方面的问题。在认识与实践上,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能动性,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创造市场,引导市场,通过供给创新来扩大需求。供给侧改革通过资源配置、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等进行调整,相对而言,也会减少无效供给,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2、营造多元化创新创业体系。
大企业资源丰富,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要鼓励大企业实施创新、内部创业。另一方面,要鼓励中小企业、独立发明者创新创业,为他们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持。 建议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高效能转换机构。包括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进一步调动企业与个人创新的积极性。
3、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供给。
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核心零部件制造的掌握不仅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而且可以带动一般零部件制造的发展。建议企业特别是有品牌的企业要加大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投入,培养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4、消除体制、技术方面的约束,打通供需的中间通道,推动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
建议完善税费制度,降低生产企业和流通环节的税负,取消不合理的收费。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特别是各种农产品可以借助互联网完善供应链管理,加强与需求的对接。加快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商品供给网络,提升经济效率、降低供给成本。特别是当前网络购物的爆发式增长,出现了若干信息不对称、质量和管控问题,亟需企业和政府加快、加大力度管控、规范市场行为,保障供给。
5、分类梳理,推动呆滞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
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形成了不少呆滞供给、呆滞资产。这在一些消费品行业有所体现,在房地产业尤为明显。对于呆滞的供给可以进行梳理、分类。对于可以通过适当投入的供给,可以制定专门方案处理。例如,对于某些房地产库存,可以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以盘活,扩大房地产的有效需求,加快库存消化。
6、鼓励企业全方位推进低碳环保,减少高耗能、高污染的无效供给。
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企业本质上也属于无效供给,有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加以改造。政府则应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等环节鼓励企业研发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环保、低碳商品,鼓励企业全方位实施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绿色办公。
7、加快清理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淘汰过剩的无效供给。
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风险隐患。据工信部统计,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十多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甚至在高新技术领域也出现产能过剩。建议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淘汰一批亏损严重、以信贷资金和财政补贴为生的僵尸企业。加快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探索全国性过剩产能交易市场、过剩产能专业资产处置机构等模式,加快清理过剩产能。完善财税支持、破产清算、人员安置、不良资产处置等政策,为化解过剩产能建立制度保障。要做好金融风险防范,鼓励或迫使企业去杠杆、去负债,避免企业依靠信贷资金进行盲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