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管理学与经济学系列前沿讲座之五一七讲
主题
基于传统的创新模式:以中外老字号企业为例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广州校区东校园兰园6号管理学院333课室
主讲人
李平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
主持人
朱沆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

嘉宾简介:

李平[Peter Ping Li] 是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中国企业管理领域终身正教授、厦门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东北财大星海讲座教授,以及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他曾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企业管理领域李达三首席教授, 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企业管理领域正教授,以及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国际企业管理领域终身正教授,也曾担任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CCL)大中华区研究总监。

李平教授的研究主题包括“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赶超战略”及“中国传统思想在现代管理领域的应用”,并在该两大领域中位居全球领军地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赶超战略”领域的原创研究主要包含国际企业管理全新框架(全球-本土阴阳平衡理论框架、跨国企业全球学习理论、逆全球化与中美脱钩深层原因与应对战略)与国际战略型创业(中国家跨国企业独特发展模式、一带一路三阶段模式、第二故乡模式、跨国并购隐形整合模式)。“中国传统思想在现代管理领域的应用”领域的原创研究主要包含从整体、动态、相生相克之阴阳平衡思维视角重建西方理论,以及应用中国智慧哲学体系,即以「道」为本体论、「阴阳」为认识论及「悟」为方法论,创建中国本土理论, 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巧创模式、精一赢家(包括专精特新小巨人与单项/隐形冠军)T型原理与Y型模式、微笑曲线新解(销售、研发、制造互动融合的“三兔共耳”模式)、产业集群转型(园区向产业集群转型、同质化产业集群向差异化产业集群转型,即以精一赢家为主体的高端产业集群)、产学研/三螺旋(高校、企业、政府)创新体系、人机融合数智化转型模式、人工智能三层框架、人工智能赋能性-职责性悖论、独角兽/骆驼/老虎企业成长模式、战略聚焦余光平衡模式、企业忧患意识模式、战略远见预判模式等),以及未来企业组织模式(万联网生态组织三台架构、新产业孵养平台模式、组织韧性框架、“水”式管理模式、组织活力双螺旋模式、战略“风水学”等)。

李平教授获得研究资助高达573万美元,包括2017年度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有关国际并购整合)资助近300万人民币。他在斯坦福2024年经济与管理领域全球57,191中2%顶尖学者(职业生涯)排名第720位,也是中国工商管理领域国内学者入选3位之一(2020-2023年排名755、693、713、719位)。

 

讲座简介: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很多企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尤其是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手工艺领域中的老字号企业。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平衡问题高度相关,但目前有关研究非常罕见。目前研究的产业对象局限于传统手工艺产业或服务业,尤其是欧洲意大利、亚洲日本的相关产业,因此缺乏有关大规模传统工业制造产业中传统技艺的研究,更缺乏新兴高科技产业中传统技艺的研究。

本研究弥补以上缺陷,聚焦传统与创新平衡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尤其是针对如何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业技术加以融合、取得重大创新的关键课题。新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两大要素,即蕴含创新潜力之传统技术内核要素的识别评估标准(对比内核要素与边缘要素),以及传统技艺实现创新的关键机制手段。这两大要素既适用传统工业制造产业(包括机床产业、汽车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等),也适用于现代高科技产业(包括电子产业、芯片产业、化妆产业、健康产业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