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丨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公司内部集团架构与盈余管理:分布、模式与后果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关于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我院教师2021年共获得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公司内部集团架构与盈余管理:分布、模式与后果
Inside-firm Group Structur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Allocations, Patterns, and Consequences
■ ■ ■
项目描述:本研究在详细梳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集团架构特征的基础上,围绕集团整体财报动机,系统研究盈余管理在公司内部集团架构特征下的分布策略、特殊模式以及资本市场经济后果。具体的,首先考察各主体的行业归属、地域分布等集团架构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在其集团内部分布策略的影响;其次分析子公司的控制形式、合并变更等集团架构特征是否会形成诸如“转移非全资子公司利润”“合并范围变动”等集团性盈余管理模式;最后检验上市公司集团内盈余管理分布与集团性盈余管理模式的资本市场经济后果。本研究尝试突破现有盈余管理文献中“只见上市公司整体,不见上市公司内部集团架构”的研究困境,揭示我国上市公司集团化多主体经营现实下的盈余管理问题。
前沿描述:盈余管理、企业集团分别是国内外会计、金融领域的前沿热点研究之一。然而,跨领域地联合盈余管理与企业集团话题进行前沿探索的研究极少,围绕我国上市公司内部集团架构特征与制度情境的相关探讨则更是鲜见。一方面,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颗粒度通常为“上市公司整体”,鲜有关注实际产生于公司内部各主体层面的“一手”盈余管理表征。同时,大量文献聚焦于应计等传统盈余管理手段,诸如“合并范围变动”等实践中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也尚未被广泛关注。另一方面,金融学界对企业集团的研究更多侧重于投资、融资、股利分配等公司金融行为,少有涉及财务报告行为在集团内策略性配置的议题。
摘要
我国上市公司已呈现集团化多主体经营的特征事实,但公司内部集团架构的研究尚未深入,尤其缺少财报行为的探讨。本项目在详细梳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集团架构特征的基础上,围绕集团整体财报动机,系统研究盈余管理在公司内部集团架构特征下的分布策略、特殊模式以及资本市场经济后果。具体回答以下问题:1)各主体的行业归属、地域分布等集团架构特征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在其集团内部的策略性分布?2)子公司的控制形式、合并变更等集团架构特征是否会形成诸如“转移非全资子公司利润”、“合并范围变动”等集团性盈余管理模式?3)上市公司集团内盈余管理分布与集团性盈余管理模式的资本市场经济后果几何?本项目基于中国独特情境将传统盈余管理研究的“公司整体”范式深化至“公司内部主体”,并从财报行为策略性配置的维度拓展企业集团研究,也为我国当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提供新的微观风险揭示思路和企业质量评判视角。
项目申请人简介

张新一博士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博士/硕士,厦门大学会计系本科。研究聚焦于中国经济社会中的资本市场、经理人激励、企业集团、区块链等相关议题。研究成果发表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等国内外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曾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小林实中国经济研究论文奖、魏杰经济学优秀论文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