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宇、李新春、徐莉萍:地区宗教传统与民营企业创始资金来源


      《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中刊登了一篇关于宗教信仰与民营企业创始资金来源之间关系的研究论文。宗教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整体信任水平,创业者的宗教信仰影响着对创业者个人信任水平及其与家族的情感联结。本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转型期中国创业企业的成长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促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思考宗教传统和宗教信仰在民营企业运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

【辛宇,李新春,徐莉萍. 地区宗教传统与民营企业创始资金来源[J]. 经济研究, 2016,04:161-173】

1 引言
      宗教文化传统对经济行为有着深层次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宗教对经济个体价值体系的塑造,另一方面则是基于这一宗教信仰群体的历史和行为所形成的特定社会认知。因此,宗教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作为信仰者的行为规范和约束体系。同时,其作为非正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一个社会的商业精神、社会文化、信任水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期望在制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宗教信仰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这对于理解中国转型经济时期特定制度环境下的创业行为有重要的意义。
      创业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创始资金的筹措是创业企业的最初起点,也对创业企业的产权安排、组织形式以及公司治理有着重要影响。相比成熟期企业,创业企业可能更容易被不完善的正式制度所局限,从而非正式的制度、文化、传统在这类企业成立、发展过程中对正式制度的补充与替代也显得更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考察作为非正式制度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区宗教传统以及企业家个体的宗教信仰对民营企业创始资金来源获取的意义。本文聚焦于创始资金来源问题,因为创业企业创始资金的获取与否及来源不仅反映出家族亲人对于创业者的信任和情感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社会群体如朋友或外人对于企业家的信任因素,以及基于宗教信仰基础上的家族亲人和社会群体对企业家特质的重视。
      本文以“第九次私营企业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考察了民营企业创始资金来源的主要影响因素,重点关注地区宗教传统和企业家个人宗教信仰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与正式制度(市场化程度)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关于宗教与创始资金来源获取关系的研究是一个新的、探索性的尝试。由于数据可获得方面的限制,之前关于创业资源获取的研究中,大多是聚焦在社会关系网络尤其是政治关联的影响,本文则从宗教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本文关于宗教对民营企业创始资金来源影响的研究对如何利用非正式制度来推动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 假设提出
      H1 a:地区宗教传统越浓厚,民营企业创始资金来源中来自企业家个人的出资比例越低。
      H1 b:地区宗教传统越浓厚,民营企业创始资金来源中来自家族成员的出资比例越高。
      H1 c:地区宗教传统越浓厚,民营企业创始资金来源中来自外部成员的出资比例越高。
      H2 a:如果企业家个人有宗教信仰,则其在创业时个人的出资比例更低。
      H2 b:如果企业家个人有宗教信仰,则其在创业时来自家族成员的出资比例更高。
      H2 c:如果企业家个人有宗教信仰,则其在创业时来自外部成员的出资比例更高。

3 研究结论
       基于“第九次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地区宗教传统越浓厚,则民营企业创始资金来源构成中来自企业家个人的出资比例越低,来自家族外部成员的出资比例越高;而有宗教信仰的民营企业家则会吸引来自家族成员的更多出资,同时其个人的出资比例会有所降低。因此,由宗教传统和宗教信仰衍生而出的信任和情感联结是影响社会资本的重要变量,并可以缓解创始资金获取中的市场摩擦和失灵。研究还发现,这种宗教传统和宗教信仰对企业家个人出资水平的显著负向影响主要存在于市场化指数较高的地区,而宗教信仰对企业家个人出资水平的显著负向影响则主要存在于宗教传统影响较低的地区。可见,正式制度安排对于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发挥有着重要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而宗教信仰与宗教传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替代关系,只在宗教传统营销较低的地区,个人宗教信仰才有更大程度的发挥空间。
      本文将宗教与民营企业的创始资金来源结合起来进行探索性研究,从而使我们对创业资源的获取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是对商业实践中过度工具化导向的一种反省,对于我们理解转型期中国创业企业的成长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促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思考宗教传统和宗教信仰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