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影响力·中国”秋季峰会即将在我院举办

活动简介

      “影响力?中国”是由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携手《时代周报》打造的全新高端系列峰会。以“把握中国最热点,站在时代最前线”为定位,“影响力?中国”系列峰会将汇聚产业界、金融界、思想界最具影响力的先驱者与决策者,权威解读经济政策,共同探索中国经济新趋势,发表演讲、交流观点、集思广益,让最前沿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出火花。推动时代进程,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在今年4月,2014“影响力?中国”春季峰会邀请了2011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作为嘉宾,会议取得了完满成功!2014“影响力?中国”秋季峰会将在9月举行,本届峰会邀请到两位诺奖得主,他们分别是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S Phelps)和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论坛信息

时间:2014年9月11日14:00-17:30
地点:广州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国际会议厅
主题:创新力与新常态
网络直播分会场:M106
网络直播地址:http://lecture.sysu.edu.cn/ (届时登陆中山大学逸仙网络大讲堂可以同步收看活动直播)



论坛流程


13:15-14:00    媒体专访
14:00-14:15    签到
14:30-14:40    开幕致辞
14:40-15:00    主题演讲 
                      演讲嘉宾:国内嘉宾(国内知名经济学家)
15:00-15:20    主题演讲
                      演讲嘉宾:国内嘉宾(国内知名经济学家)
15:20-15:50    主题演讲 
                      演讲嘉宾: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15:50-16:20    主题演讲
                      演讲嘉宾: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16:20-17:00    圆桌对话:创新力与新常态
                      圆桌议题:1、广东创新  2、青年创业  3、创新制度的顶层设计
对话嘉宾: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国内嘉宾(国内知名经济学家)
17:00-17:15   现场互动
17:15             活动结束



人物简介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S Phelps)

200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


个人简历:
      埃德蒙德. 菲尔普斯1933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55年获得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文学士学位,1959年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诺奖得主詹姆斯?托宾教授。菲尔普斯曾经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1971年起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并于1982年获聘为麦维克政治经济学教授。菲尔普斯教授于2001年创建资本主义与社会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现供职于哥伦比亚地球研究所。2010年担任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
      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就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储蓄、公债、税收、代际公平、价格、工资、微观主体行为、资本形成、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他最有成就的领域——经济增长问题,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重要贡献:
      菲尔普斯教授解释了"凯恩斯难题",修正了“菲利普斯曲线”,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继罗伯特?索洛之后,他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从而正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

个人荣誉:
      2006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菲尔普斯教授,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指出,菲尔普斯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菲尔普斯也是“欧元之父”蒙代尔(1999年)、斯蒂格里茨(2001年)之后,又一位获此殊荣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访华经历:
      这位经济学大师曾多次访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广泛了解和研究。2004年5月,菲尔普斯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一次学术论坛上作了一个与中国经济有关的演讲。在2005年5月的“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他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称:“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也是复杂的。”菲尔普斯对中国经济很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每次讨论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关系时,他总是非常兴奋。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个人简历:
      克里斯托弗教授?皮萨里德斯1948年2月20日出生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于1970年在埃塞克斯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71年在同一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此后他到伦敦经济学院求学,于1973年在该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生导师是数理经济学家森嶋通夫。皮萨里德斯现任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他还是该校经济表现研究中心负责研究项目的主管,1976年以来他一直在该中心任职。

学术成就:
      皮萨里德斯最知名的学术成就是针对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间交互作用的搜寻和匹配理论。他还推动了匹配函数概念的确立,该函数用于解释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失业至就业的流动状况,他还是利用这一函数进行经验估算方面的先驱之一。近来皮萨里德斯主要从事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增长的研究。
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外,皮萨里德斯还于2005年与莫滕森共同获得了IZA劳动经济学奖。他还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计量经济学协会会员。

个人荣誉:
      瑞典皇家学院2010月11日11日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尔?莫特森(Dale T. Mortensen),英裔、塞浦路斯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三位学者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访华经历:
      2011年5月,皮萨里德斯参加了由时代周报举办的《诺奖得主中国行》系列活动——“2011,全球经济与中国方向——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中国行”,针对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间交互作用的搜寻和匹配理论,围绕“2011年中国经济走向”这一主题,皮萨里德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做了四场不同议题的高峰论坛。
      2013年10月10日下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现身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讲坛”,就失业问题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进行解答。


点击查看2014“影响力?中国”春季峰会新闻

点击查看2014“影响力?中国”春季峰会媒体专访精彩花絮